登录亚汇网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理财市场严监管态势显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罚金总额已达3040万元,逼近2024年全年总和。其中,中银理财因非标债权管理缺失、流动性违规等问题被罚1290万元,交银理财因信息披露不实吃下1750万元巨额罚单。
在金融监管总局密集发布罚单的同时,新规也正式出台,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在产品销售中通过“操纵业绩”或不当展示误导投资者,要求理财子公司在推介、销售及产品运作各环节如实披露收益来源与风险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新规与处罚并行,意味着理财子公司需在销售话术、底层资产穿透及持续信息披露等方面完成全链条合规整改,未来严监管态势将持续。
上半年罚单接近去年总和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监管持续高压,罚单金额显著攀升。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监管对理财子公司开出的罚单总额达3040万元,这一数字已逼近2024年全年理财公司3120万元的罚金总和。
6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中银理财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1290万元。进一步来看,违规行为包括非标债权投资管理不到位、理财产品投资集中度及流动性不符合监管要求、信息登记管理不到位等。
此次处罚是中银理财自成立以来第三次收到监管罚单。去年6月,该公司因理财业务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被罚250万元;2022年5月,又因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市值超标、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杠杆水平超标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460万元。
年内另一笔千万级罚单落向交银理财。2月,金融监管总局以“信息披露不实、投后管理缺位”等违规事由,对交银理财开出1750万元高额罚款。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是年内首次受罚,但千万级的罚金彰显了监管的严格态度。
去年6月,监管曾集中处罚了5家理财子公司,其中,建信理财400万元、中银理财250万元、信银理财750万元、招银理财850万元、平安理财650万元。纵观近两年罚单,违规事由高度集中,主要涉及:理财业务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非标底层资产到期日晚于封闭式理财产品到期日等。
此外,渝农商理财因“全部公募产品单票持仓超限30%”及宣传材料审查疏漏,被重庆金融监管局罚款110万元;汇华理财则因任职资格材料不实,被罚50万元。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者权益保障需求迫切,理财子公司监管呈现显著升级态势。他预计,未来理财子公司罚单金额可能持续走高,处罚事项也将更加常态化。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理财子公司急需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合规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理财子公司监管趋严
近年来,理财及其他资管产品监管持续强化,严监管态势显著。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正式出台《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新增了一项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在产品推介、销售或交易中,通过操纵业绩或不当展示等手段误导或诱导客户购买产品。
业内共识认为,此项新规直指理财子公司等资管机构的业务痛点。据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透露,这表明监管对金融机构销售环节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合规发展。
理财市场中,部分金融机构被指存在“操纵业绩”行为。例如,一款理财产品在成立初期规模较小时,机构通过人为导入收益,使产品成立仅一周即显示高达6%甚至8%的“虚高”收益率。此类产品常被理财子公司作为短期高收益的固定收益类持有期理财产品推销。
这些产品的典型特征是净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机构随后便以高收益为亮点开放销售。然而,投资者在实际持有期间的收益往往低于营销材料中展示的历史水平。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对真实收益的判断,还违背了金融市场的诚信原则。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操作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理财产品净值未能充分反映底层资产的真实风险收益波动,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认知出现偏差。同时,这种操作违反了资管新规中关于净值化管理的相关要求,违背了理财产品的规范运作原则。此外,还涉嫌不公平对待投资者,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此前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信披办法》)已正式落地,与《办法》形成呼应,构建起完整的监管体系,标志着对银行理财“误导销售”问题的全链条监管升级。《信披办法》对资管产品募集、存续、终止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披露进行全面规范,旨在实现产品销售“看得清”、风险“厘得清”、收益“算得清”。
周毅钦指出,实践中,部分机构通过利益输送、人为调整业绩、夸大历史收益等手段,误导客户高估产品盈利潜力,损害投资者信任基础。此外,在产品推介中模糊产品性质、混淆类别、夸大优势、选择性展示业绩等诱导行为也时有发生。
面对日益扩大的理财市场规模及整治乱象的紧迫性,业内预期严监管态势将持续。“此前行业违规多集中于投资领域(如非标债权管理、集中度与流动性)。未来,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成为监管的核心发力点。”周毅钦强调。